干支历由六十组不同的天干地支根据二十四节气而制定的一种阳历,自古以来均在官颁黄历所记载,多用于确定人的生辰八字、婚配、断命运吉凶...中医用于五运六气、养生、子午流柱针灸...看风水的理气和这历法密切相关,另外生肖都由其确定等等,所以这历法也有它的丰富作用和文化内涵哟什么叫干支历。
农历是阴阳历,跟干支历搭不上边际。有的人认为古代它们就是搭在一起用,又都记在黄历上,于是就认为干支历属于农历什么叫干支历。当然,古代农历属于主流,干支历虽作用巨大但也没能取代——但北宋时出现过沈括改历的机会可是没能成功!否则可能现代我们用的就不会是公历而可能是干支历的改进版!从另一角度来看,古代农历是用于看时间,而干支历是多用于确定祭祀、颁布政令、皇室喜庆、择日等重大事项,其作用丝毫不低于农历。
另外随着民国以来,果家用上了西历,对自有历法不甚重视,越来越多民众把这些历法都能混淆在一起,闹出一大堆笑话干支与农历。
干支历是一种历法,在我国的使用有悠久的历史干支与农历。干支历的纪年、月、日和时所出现的时代并不相同,但可以说是完备于宋代。历代历书均有对其明确的记载。而农历其实应叫夏历,从民国起推翻清统治后沿用时宪历,当时就叫夏历,只是到了建国后,发生了文化XXX,改成这个不论不类的名字。农历是数序纪时的方式,即初一、十五,月日由月相确定,年是不定的农历干支是什么意思。而干支历属于纯阳历,月份划分由二十四节气确定,节气又由太阳确定,与月亮无关。干支即如甲子、乙丑等等。在古代即文献记载从我国夏代就已经存在并使用,含有丰富古老的神秘色彩!
天干地支,是古代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六十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干支与农历。对我国古人而言,这些符号被赋予了很多意义。
1、由干支记录时间而产生的历法,谓之干支历法。干支历是以六十干支纪年月日时的一种方法,是属于我国所特有的历法干支与农历。
由于我国人民长期使用干支纪年方法,更加突出了干支的作用。
相传在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时期,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侵掠炎帝大片疆土,黄帝忧民之苦,遂与蚩尤展开“涿鹿之战”。经过几番苦战,黄帝还是没能治住蚩尤农历干支是什么意思。
黄帝沐浴斋戒,筑高坛祀天,建方丘敬地,以求天地相助,战胜蚩尤,解除苍生之苦。
黄帝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和地祇,上苍降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地祇生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给他用于排兵布阵干支历法与农历的区别。
2、黄帝就将十天干圆布成天形,十二地支方布成地形,以干为天,支为地,组成天罗地网,终于战胜了蚩尤。
后来,黄帝登基时,命史官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将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同时,把天干地支引入历法,作为纪历的符号。这就是天干地支的由来干支历是阳历吗。
大挠氏始作甲子,从此以后,天干地支在历法中的运用就延续下来农历与地支的关系。大挠氏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如天乙、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3500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干支与农历。“天”和“干”互联叫作“天干”;“地”和“支”互联叫作“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
古人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干支历是阳历吗。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后来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再搭配十天干日纪法,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它们都被赋予丰富的原始意义。
3、在十天干中,甲,像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有万物冲破阻挠而出的含义;乙,象征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丙,象征太阳和火光,万物皆炳然可见;丁,象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象征大地草木茂盛;己,表示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庚,意为秋收而待来春;辛,表示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象征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万物闭藏,怀妊地下,以待萌芽干支历和阳历的关系。
在十二地支中,子,表示草木萌生的开始;丑,表示草木将要冒出地面;寅,表示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卯,日照东方,万物滋茂;辰,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巳,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午,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未,果实成熟而有滋味;申,象征物体都已长成;酉,万物到这时开始收敛;戌,草木凋零,生气灭绝;亥,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含义来看,它们与我国古代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历法的制定其首要目的就是指导农业生产,天干地支所包含的意义,正是一年四季万物从生长到繁茂再到枯萎,然后又在枯萎中孕育着新的生长周期。这恰恰就是天干地支与历法结合的出发点。
历法中的天干地支除了用于显示万物生长周期,以指导农业生产外,还被古人用于计时。这其实也是天干地支的最初功能之一。
用干支纪时的历法称为干支历法,也称为“甲子历”或“甲子历法”。分为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它是我国使用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历法。
4、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纪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纪月,因为一年10个月,正好用10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纪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3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纪日期。
比如《尚书•顾命》就有这样的记载:4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这种干支纪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纪年、纪月和纪时了。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农历用来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60对干支。天干经6个循环,地支经5个循环正好是60,就叫作“六十干支”。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60年一循环,叫作“六十花甲子”。这种纪年方法叫作“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
5、关于干支纪月法,古代最初只有地支纪月法,规定每年各月固定用十二地支纪月,即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子月”,下一个月即为“丑月”,依此类推。
后来,这种方法发展为地支纪月配以天干组成六十甲子,从而发展为干支纪月法,以5年为一周,周而复始。据记载,我国至迟在汉代开始使用这种纪月方法。
干支纪月与农历月份的换算的方法为:若遇甲或乙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以此类推。
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顺序推知。干支纪日法始于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这是有确定的文献记载的。干支纪日法是将60日大致合两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干支纪时法是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干支纪年、纪月、纪日以及纪时法是我国独有的计算方式。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农历与地支的关系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