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里有预记,六祖是禅宗第六代祖师,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师,六祖预记马祖道一和尚将有两个徒弟是菩萨化身再来的,一是出家的,一是在家的,在家的菩萨就是庞蕴居士。庞居士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无事」为什么要财布施。无事不是不做事,无事是心里无事,心地乾净,无论做什麼事,一尘不染,也就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心里无事,才能为一切众生服务,才能做真正的好事,做再小的善都是大功德。而心里有事,造多少善都是福报,不是功德。所以,要紧的是心里无事,不是身无事,身无事你就不会去修福,纵然有慧也没有福报什么叫财布施、法布施。
1、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钱,布施体力。体力是内财布施,功德比金钱布施大;金钱是外财,是身外之物,亿万外财也比不上自己亲身以劳力来布施。譬如,道场里有很多义工,他们用自己的劳力来服务、来布施,功德超过外财。有钱的人到寺庙里去布施几百万,还不如在道场里天天做义工的人。用身外财力来布施的功德小,再多都小,而内财布施的功德大布施能改变财运吗。在《华严经》上,对此有很大篇幅的说明。
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讲布施,而是讲供养,普贤菩萨是「广修供养」。供养与布施,实在讲是一件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样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什么布施。供养是以孝顺心,布施不是孝顺心,所以大乘菩萨用布施,普贤菩萨用供养。普贤菩萨代表法身大士,《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贤菩萨,都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就是用孝顺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孝顺心,就是修普贤行,普贤行的功德是圆满的。做的事情再小,就算布施一块钱,功德都是称性的,与虚空法界一样大,因为心是圆满的怎么财布施。就算对常住做一点小事,扫地、抹桌子,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修的虽是小福、小事,果报则是无量无边。若心地不清净,布施供养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道场,即使布施亿万财富,所得的福报也很小。这当中的道理,凡夫如何会明了?凡夫只看外表,连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观察到事实真相。
出家人要远离一切名闻利养,世尊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接受大众的供养,只是一钵饭而已,决定不接受钱财供养布施能改变财运吗。所以,社会福利的事业应该由在家同修们去做。出家人接受财供养,是末法时期才产生的现象,因此佛法衰微了。有钱就会起贪心,就会有妄想,就会患得患失,所以钱财决定不是好东西。
我们明了有些在家同修有多余财富想修福,不知如何修法,所以我们接受供养是代他修福。我在台湾成立「佛陀教育会」,就是本著这个宗旨。而修福怎麼做?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就做印经布施一件事情。他的德望很高,信徒很多,所以供养的数量也多,但他自己一分钱都不用。他办了一所「弘化社」,就是现在讲的佛经流通处,将所有的钱全部用在印经布施上。「佛陀教育会」的性质,与之完全相同怎么样财布施。
至於救灾救难,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看到,都是从印经款项中,抽出一部分做救灾救急的工作,这是菩萨示现。印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在末法时期为我们做个榜样,接受供养要以这种方式、作法。但时代、环境不同,方法要有变通,能通权达变,事情才能成功,功德才会圆满。我们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要财布施。会成立之后,做事的人很多,我们将目的、宗旨及因果之理向他们说明白,以后就是个人因果怎么财布施有用吗。
新加坡的谈禅法师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他穿著简单,吃饭就是一个菜,喝水喝自来水,过最低生活的水平。他每天的工作,是在城隍庙摆摊子卖香、卖蜡烛。烧香的人很多,所以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怎么样财布施。他帮助大陆的佛法,捐款都是美金几十万、几百万。我第一次知道他,是我在旧金山大觉莲社讲经。大觉莲社的道场,当时买下来是美金七十万,谈禅法师捐了四十万。到新加坡之后,我才见到他原来是一位穷苦和尚,苦行僧。
2、我们去看他,他将我们当作贵宾看待,买矿泉水请我们,而他自己是打开水龙头喝自来水,那是一位活菩萨为什么要财布施。他捐出去的钱绝不过问,他说我给你是我的因果,你怎麼用是你的因果,与我毫不相关;你做得好是你的功德,你做得不好将来会堕落。他的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菩萨示现,教导出家人为佛法、为众生,应当如何作法。
这些都是深明因果之人,了解业因果报的事实真相,在末法时期做种种示现。一般粗心大意之人看不出来,所以我在讲经中时时提起,就是为了让大家注意,这些都是真善知识佛教怎样财布施。佛教我们亲近明师,明是光明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知名度高不见得有用,不见得是真的。
做一点好事,捐一点钱,还要让报纸宣扬,让大家鼓掌,福报立刻就报掉了。中国人常讲「积阴德」,阴是没有人知道的,这个好事是真的,后面有真实的果报。恶要让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骂你一声,你的罪就消掉了,果报就报掉了。若恶事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恶就愈积愈厚;好事马上让人表扬,就统统报光了。最后所受的果报,只有恶没有善怎么财布施有用吗。
古圣先贤的教诲很有道理,我们要细心去思惟、体会,才知道如何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自求多福。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岂有不成就之理!所以,要做真实的功德,要做真正的好事怎么财布施。
标准优婆塞(在家居士)
该具备什麽样的条件才算是一位标准的在家居士?佛陀在本经里明白地教示应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才称得上是标准的优婆塞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什么布施。
3、选译自北传《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译于西元2005/8/21八关斋戒日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林中。当时,释族在家居士摩诃男来拜访佛陀。
他对佛陀稽首顶礼后,退坐一旁,对佛说:「世尊,请问什麽是优婆塞【在家居士】?」
佛陀告诉摩诃男:「所谓优婆塞【在家居士】,就是在家人过著清白的生活,乃至尽一生的寿命,归依三宝,就是优婆塞怎么财布施。」
摩诃男问佛:「世尊,该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是一位标准的优婆塞?」
4、佛陀说:「如果优婆塞只有信仰却不持戒,就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当努力学习,具足净戒;若具足信与戒却不肯布施行善,仍然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什么布施。因为在家居士的条件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修习布施,令条件圆满。
然而信仰、持戒、布施的条件虽圆满,却不能常常前往参访沙门,听受正法,也不算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精勤修行,时常前往参访塔寺,拜见诸沙门,否则如果不能专心听受正法,仍不能算是标准的在家人什么叫财布施、法布施;
信仰、持戒、布施、闻法的修习条件虽已满足,但听闻正法后不依法奉行,仍不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学习,时时前往参访沙门,专心听法;
但是闻法后虽能受持修行,却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法、义的精髓),仍不算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修行。
如果虽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闻法后能依法奉行、依法奉行后能观察甚深妙义等条件,但却不能随顺知法次法向(按部就班向解脱道迈进),仍不能是标准的在家人,既然条件仍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
最后,当信仰、持戒、布施、听闻正法、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一应俱全,摩诃男,此时才算是具备了一位标准的在家人应有的条件。」
5、摩诃男继续问佛:「世尊,在什麽样的情况下是指优婆塞只能帮助自己,却不能帮助他人?」
佛陀说:「如果在家人自己归信三宝,却不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仅自持净戒,却不能令他人持戒具足;仅自行布施,不能影响他人一起布施;自己参访塔寺礼见诸沙门,不能劝他人一起参访塔寺礼见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不能劝人乐听正法;自己闻法后能受持,却不能令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观察甚深妙义,却不能劝他人观察深义;自知深法后能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却不能劝人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以上八种情形,就是优婆塞只能自利,却不能利他。」
摩诃男又问佛:「世尊,优婆塞应成就几法自安安他?」
佛说:「优婆塞若能成就以下十六法,就是优婆塞能自安安他。是哪十六种呢?摩诃男,如果优婆塞具足正信,也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自持净戒,亦以净戒教授他人;自行布施,亦教人行施;自行前往塔寺见诸沙门,亦能教人前往礼见诸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亦教人听法;自己受持法义,亦教人受持法义;自己观察法义,亦教人观察法义;自知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亦能教人解了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若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就是优婆塞能自利亦能利他。
摩诃男,若是优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大众眷属都会前来亲附,受他的影响,这名在家居士在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及其馀诸众中能发挥他深远的影响力,威德显曜。就如同太阳在一天当中的初、中及后时,都能光明显照。
释族在家人摩诃男听佛说完后,心中欢喜,便从座位起身,礼佛后离去。
6、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身体健康.布施对象不重要,主要应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爱心去布施功德一样
1、先是理解母亲,先是感恩母亲,再是体谅你的母亲没有你和你的父亲理智,这不是她可以控制的事。
2、题主可以试着和母亲交流,不求一次达成共识,但求求同存异。
3、所以说为什么是用盈余助人,而不是散尽家财助人;为什么慈善是量力而行,而不是竭尽全力,因为余下的那一点是对自己的慈悲。
4、修佛是修解脱,不是修功德。
5、修到解脱后,功德自然来。
6、你母的老师没有开悟,带她走偏了。
7、所有为了个人利益而做的“善”事,都是迷信行为。不是佛法。
对于布施能改变财运吗的问题,以上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可能内容有点多,大家要耐心看完,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