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便,士人参加科举考试非常困难,遇到乡试、会试在省城、京城考试,更加困难,他们是怎样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举子如何赶考?
▲举行省试的贡院
唐朝时“渡船津吏”由官方设立,地方政府一般会免除举子的船费,唐宪宗元和年间时,朝廷就曾下诏规定不得向举子收取船费。到宋代时,由于科举考试中的省试和殿试大多设立在大城市中,对于乡村学子而言交通不便,参加考试常常需要长途跋涉,路费和食宿费用是非常大的一笔开支。为了解决这种困难,宋太祖特意免除了西川、山南、荆湖等地读书人进京考试的费用,一切官方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免费使用,晚上还可以在官驿免费借宿古代人赶考。
▲清代士子科考场景复原
清代时,士子从事举业需要支出的名目繁多,包括送与学师的束脩,岁科小试的卷资、印金,参加乡会试、贡生朝考的盘费等,另外参加乡试、会试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为帮助贫寒学子,清廷对于参加考试的学子都会给予资助,资助的项目包括主考路费银、科场供应银、新举人花红筵燕银、会试盘费银、旗扁银、进士坊价银、帽顶银等,基本涵盖了他们参加考试所需要的大部分费用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在清朝初年,朝廷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旅费标准,对不同地区考生给予不同份额的补助举人才能进京赶考。
而到了秦汉,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有了较大的变化。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国实行郡县制,所有的人事权力收回中央,而秦始皇也并没有实行分封制,将王公贵族派到各地区管理百姓。所以,在秦时,用人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度和文法吏制度。即秦国选拔任用官员,主要来自通过战功起来的军人,以及通晓法律文书的文官古人为什么要参加科举考试。
汉朝,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的制度管理天下。对于选拔管理制度,400年的汉朝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了贵族、军人、夫人、文人各种力量的选人用人选拔制度。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举人才能进京赶考。
一种是无定期的,在国家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如皇帝更换、大灾大难等,由中央下召,地方推举贤人来向政府说话,或替国家做事。这样选举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古代科举考生如何赶考的。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通过策问结果,分别挑选任用。策问,类似于今天的面试,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请教贤良们大家发表意见。所举则称为贤良,贤良是指有特出才能的人。
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针对特殊工作需要,如出使西域、军事、水利等专门人才的选拔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政府常常下诏说明征求人才的要求,全国百姓只要自问自己有此才干,可以自己报选。同时,大家如果知道有这种人才,大家可以推举,自己觉得有把握,自己也可直接来应选古代科举考生如何赶考的。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古代举子如何赶考古人为什么要参加科举考试。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代人赶考。但由于九品中正制,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充实它古人如何进京赶考。隋朝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选人注重门第,但在创建隋朝的过程中,大批氏族门阀被削弱的同时大批庶族地主得到了升迁,庶族地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力,改变豪门士族独占统治大权的局面。同时,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也要收回旁落于地方长官之手的选士大权。
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隋朝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来替代它,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这种选拔官吏制度在中国施行了经历了1300年举人才能进京赶考。
明代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又叫乡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每次会试科举的时间都是固定的,都是在每年三月春闱。
但参加考试的学子来自全国各地,离京城较近的,还好办一些。如果是四川、云贵等偏远地区的学子,麻烦就大一些了。如果不能按时参加考试。三年心血自然白费。(过去朝代许多,以明清时期为主)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路费。这个很关键。举人当中也是贫富差距大。有钱的可以雇车、雇人,一路潇洒,就当见识祖国大好河山。没钱的只能勒紧裤腰带,悬梁刺股,饿得两眼冒翻。所以,让举人都可以走出来参加会试,成了第一步。
清朝的时候,给举人发的钱,偏远地区十两左右,离北京城近的地区,在五两左右。这笔钱对一个有钱公子哥,只能是一种精神鼓励。对于一个贫寒书生,就是雪中送炭。
有这层防护措施,举人一般可以在5个月左右可以到达。因为乡试的时间是会试前一年的八月,被称为“秋闱”。参加乡试需要时间,出成绩,考试前后准备,都需要时间。
而乡试跟会试,中间大概间隔6个月左右。所以,5个月的路程是最低要求。如果快的话,一些偏远地区,也能在三个月内到达京城,提前进行准备。
不顺的时候心态一定要好,不要被自己打倒了,因为心态好的人才能常常获得贵人相助,,记住一切都会好的,就像爸妈当初从土培房住到高楼房,人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以前没做好,现在还能纠正。
对于古代学子进京赶考的问题,以上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可能内容有点多,大家要耐心看完,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