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和稀泥吗

2025-04-18 00:24:54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

中庸之道是和稀泥吗

中庸之道是和稀泥吗

我个人认为,从方法论来看,中庸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灵活性”不能损害“原则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则性”,一味“灵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中庸和稀泥。

一、中庸强调“原则性”,“和稀泥”没有原则

中庸之道,本意是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不偏不倚”代表的是公正、客观、原则,上至国家大事、中至各种政策、下至日常处事,都有“原则”,触及原则的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什么叫中庸?。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自知》)意思是说,若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若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它表明立规矩存准绳的目的和重要性中庸和中庸之道一样吗?。比如儒学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基本特征,每个人怎么对待它,都有各自的原则,而不能“和稀泥”。

封建社会,皇帝之位来源于百官跪拜之中中庸和和稀泥的区别。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就被后人评价申为“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和稀泥”高手。这样的调节各种以及和事佬角色注定了他在位期间难成大业。

二、中庸强调“灵活性”,这是中华“和谐”文化,“和稀泥”只有“圆滑”

和谐文化与中庸灵活性有很大的关联性。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和稀泥。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古人说:“知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

表明,智谋是灵活变通的,而行为必须方正不苟。人生于世,处世的智慧可以圆通、灵活一些。而做事必须恪守原则,不做违背道义、触犯礼法的事情。这是为人处世的方圆智慧。古人还说:“礼有经,亦有权中庸的中和庸的意思。”(《晋书·志第十》),意思是说,礼节要有常规的,也要有变通的时候。

“礼”的作用是在于中和,也就是和平,人与人的相处,社会的秩序与国家的治安,都需以“礼”来实现“和为贵”。人学会中和才能不走极端,才能走向成功,但是怎么学会中和呢?孔子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古人推崇恭、慎、勇、直的为人处世美德,但同时必须用礼字来中和才算得上完美,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中庸之道是和稀泥吗。”为了使个人品德修养要遵循中庸之道,即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标准和完美目标,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是中庸的艺术中庸和和稀泥的区别。

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维护矛盾的同一性,追求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指导思想要求协调处理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为最高目标,这是和谐文化的基础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中庸的处世方法,即在遵循社会法治与道德基础之上,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凌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其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让人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中庸和稀泥。

中庸之道是和稀泥吗

历史上中庸灵活性智慧的运用,不乏许多仁人志士,但做好一定掌握得有分寸。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冯道做到了极致。冯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就像不倒翁一样始终不倒。论品格,清廉、严肃、淳厚、宽宏,无懈可击,论才识,深谙中庸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中庸和稀泥。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我们做事尤其是比较难的事,若按照中庸的要求和原则去实践灵活性,和谐就距离我们不远了,而和谐能够双赢、多赢中庸和和稀泥的区别。

三、中庸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和稀泥”不分大小只讲“灵活”

何为大事小事?关系全局利益的是大事,关系真、善、美的是大事,关系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是大事中庸的中和庸的意思。

中庸之道是和稀泥吗

大事比如李世民刚即位不久,突厥打到长安,形势万分危急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没原则”。李世民一边部署防御,一边单骑与突厥可汗对话,让可汗退兵,长安府库财宝钱粮随意搬这里,退兵不割地是大事,是原则;钱粮虽重要,但送走了再挣,这就是小事。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且两者相结合的典范。

东方朔一生都奉行“大隐隐于朝”,过于明哲保身,装疯卖傻,而忽视了个人的名节。薛宝钗也是过于明哲保身且冷漠自私,不受欢迎。被凤姐评说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落得一生孤独,这都是小事不讲灵活中庸的中和庸的意思。

秦桧一味求和,不惜杀害岳飞,是只讲灵活不讲原则的典型。

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即做到外圆内方,确实很不容易。外圆要圆如老子所说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内方要方如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做到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统一中庸和和稀泥的区别。于此才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有智慧的人生,这是至德至美的境界。

古人对过犹不及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认为“满招损,谦受益中庸是不是和稀泥。”……

识时务者,在乎为俊杰。古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圆,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即是说,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

韩非子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在说,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法也有相应变化。黄炎培先生的座右铭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比守信,行必踏实;事闲无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保持中庸、不走极端、深浅有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只有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国人历来主张“道不虚谈,学求实效”。中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后人在的新时代下学思践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只有追求中庸的至德,才能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才有文化自信,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中庸的至上道德,能让我们敢于担当,敢于亮剑,保持风骨、气节、操守、胆魂;中庸的智慧,能让我们处世立身,行稳致远。

对,你说的没错,中庸就是和稀泥,中庸就是教人如何把这团稀泥给和(huo)好(hao)。但是你首先要明白,和稀泥是为了什么?

和稀泥是为了这团稀泥能为人作用,如果和稀泥,不能为我所用,那就真的成了一团烂泥巴了。

这个平衡点就是中庸,它能够使你不偏不倚,能够站得稳、立得住。如果被人破坏了这个平衡点,人就会摔倒。站得稳立得住,就是儒家的处世哲学,而中庸就是那个能让人站得稳立得住的东西。

人的身体有一个平衡点,在思想上亦是如此。人的思想很难达到这个平衡点,总是在或左或右的摆动中,或者说明白一点,总是纠结在是非对错之中,很难达到中衡的境界,而中庸就是在这种摆动中教会你找到思想的平衡点。

首先,“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追求。《周易》里面就讲了很多“中”,系辞中还形成了“位中”“适中”等概念;儒家讲“中庸”,简单说来,“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也可以当“用”讲;道家讲“中和”,即调和万物之道;法家表面上不去阐述“中”,但也要求中规中矩,重视“循绳墨而不破”,做事要合乎规则。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庸”一词是被人们误读的。在那个非“左”即“右”、且只有“左”才代表积极的、革命的、政治正确的年代,“中”就是中间派,“庸”就是平庸,再加上一个庸庸碌碌的贬义词,中庸成为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的代名词,其实不是这样的。

一,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就是不偏激,不极端;庸就是事物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这是中庸的本意。

二,中庸之道是个人修行的要求,为人处世要保持“无过无不及”,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知行合一,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致中和”的境界。

三,中庸之道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包括当时的统治者。但在历史过程中,中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四,现代汉语中,中有中间,普通的意思,庸有平庸,平凡的意思,中庸成为贬义。

五,所以,中庸应当是一种世界观,是说人应该坚持立场,尊重规律,实现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圆滑世故,折中妥协,随波逐流。

最后,中庸之道可以让我们变得通达、包容、平和、淡定,中庸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充实而有光辉,让我们在发挥人生的作用时,是那么的雍容自在。

什么叫坐下有根

坐根是天干坐在内藏有其本气的地支上的意思。十个天干分金,木,水,火,土五行,并有各自的阴阳属性,其内含本气根的地支也是各不相同。

天干甲木之根在地支寅中,乙木之根在地支卯中,丙之根在地支巳中,丁火之根在地支午中,戊土之根在地支辰戌中,己土之根在地支丑未中,庚金之根在地支申中,辛金之根在地支酉中,壬水之根在地支亥中,癸水之根在地支子中。如甲寅,乙卯,戊戌,己丑,庚申,辛酉都为坐根的干支。

好了,关于中庸之道是和稀泥吗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关内容

    最新内容